糖原貯積癥Ⅱ型(GSDⅡ)也稱α-葡萄糖苷酶缺乏癥,由1932年荷蘭病理學家Pompe首次報道,故常稱為龐貝氏?。≒ompe?。?,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進展性溶酶體病,也是目前所知唯一屬于溶酶體病的糖原貯積癥。發病率約為1/40000~1/50000活產嬰兒,但存在種族及地區差異。
GSD II臨床表現
是累及全身的系統性疾病,臨床變異較大,但主要以肌病表現為主。根據發病年齡、受累器官和疾病進展速度,臨床上將GSDⅡ分為嬰兒型和晚發型兩大類:
GSD II發病機制
GAA基因突變導致溶酶體內的α-葡萄糖苷酶活性缺乏或顯著降低,糖原不能被降解而沉積在骨骼肌、心肌和平滑肌等細胞的溶酶體內,導致溶酶體腫脹、細胞破壞及臟器功能損害,并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。
主要診斷方法
?酶學檢測:明確外周血白細胞、皮膚成纖維細胞或肌肉組織α-葡萄糖苷酶活性缺乏是診斷GSD II的“金標準”,殘留的酶活性水平與臨床表現嚴重程度呈負相關。
?GAA基因突變分析:有助于明確診斷,給予有效的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。
?輔助診斷:血清激酶測定、心臟檢查、肺功能測定、肌活檢、肌肉影像學檢查等。
GSD II治療預后
GSDⅡ是一個多系統受累的疾病,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。
?酶替代治療:嬰兒型及晚發型患者均可使用rhGAA(如Myozyme)。對于嬰兒型患者,一旦確診,應盡早開始酶替代治療,可顯著延長生存期。
?對癥支持治療:多學科綜合治療,如心血管系統、呼吸系統、消化系統、運動康復等。